Tuesday, 1 October 2013

A tribute to doctors
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ocument/d/1WlgMPvEdrmZuCOvSxIbNmktDRRy9kz_aGzI03sQdIh4/preview

《醫生》
醫生是當今社會最受歡迎的行業。論其工作意義,社會地位,薪酬前途,挑戰性和成就感等各方面,都十分令人滿意。根據兒童圖書12歲決定一生》的研究調查顯示,一千個12歲台灣小學生的志願之中,排行第一位的職業就是醫生,其人數遠超過第二位的老師足足一倍。在大學芸芸眾多學科之中,醫學院的收生成績往往名列前三甲,即使優先取錄計劃的拔尖生,分分鐘亦未必能夠入讀醫學院。可見醫生這個行業的江湖地位,已經深深植根在新一代孩童以及年青人的夢想之中。
為甚麼這麼多孩子想做醫生呢?當然是因為醫生擔當拯救生命的工作,是人類健康的守護天使,而世間上沒有任何事物比生命更重要的了,因此醫生幾乎是世界上最有意義的工作。沒錯,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,我也有這麼一種想法。時至今日,我依然覺得醫生是個偉大和甚有意義的職業,我對醫生也十分尊敬和欽佩。不過,我卻不認為「偉大」或「有意義」是這麼多人想做醫生,以及醫學院招生成績這麼高的原因。醫生這項職業這麼受孩子歡迎,每一個孩子都想當個濟世為懷的醫師,完全是上一代教育貫輸的成果。單單是父母期望這個重要因素,就足以醫生的江湖地位傳承下去。
其實這個世界上聽起來有意義的職業很多,單單是拯救生命有關的工作,就不下數十種。護士、助產士、消防員、救生員、飛行服務隊甚麼的,通通都是把別人的生命懸於股掌中的職業,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待遇遠遠不如醫生。像牙醫這樣的專科醫生,每天幹著幫人家洗牙剝牙的活,左看右看也跟所謂拯救生命的職稱距離甚遠。但他們的社會待遇,卻不是救人於水深火熱中的救生員,每小時三十幾元的人工所能比擬的。同樣是拯救生命的職業,相比之下,醫生不見得特別偉大,只是工作的難度相對較高,所需的專業知識較淵博,因此才能有效地壟斷巿場,佔據較高的社會地位。

從醫的難處
在現今社會,即使不至於大力游說,幾乎沒有一個父母會反對自己的孩子當醫生的。原因很簡單:當醫生薪酬高,福利好,屬於專業人士,整個行業的社會地位牢不可破,其工作備受社會各界尊重。只是,大家都鮮少提到醫生這行業的苦處,一般孩子推卻父母的原因都總是沒有興趣和怕見血罷了。就我這個外行人毫無說服力的觀察,這個行業的主要難處有三,就是門鑑高、工時長和壓力大。門鑑高是人所共知的第一重關卡,首先考進醫學院已經需要極之優異的成績,在讀醫的期間也要反覆背誦無數的內容。而且,醫科生所需的專業培訓特別漫長,讀醫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也比其他學科要多(香港本科五年制的課程已經算短了,外國不少大學要求入讀醫學院前,必須先完成學士課程,導致醫科生們甫一畢業已經三十歲了)。這些高成本的專業培訓也直接導致另外兩個做醫生的苦處:工時長和壓力大。
一般公立醫院實習醫生和初入職的正式醫生,一星期工作六天,每天一般的工作時間為十小時,可是每星期約莫有一至兩夜通宵on call。所謂通宵on call,也就是首先日間從上午八時工作至晚上,然後一整夜通宵繼續開工,第二朝天亮了,卻不可以回家休息,繼續第二天上午八時至下午六時的工作。換言之,必須連續工作三十四小時,這樣的生活一星期要過一至兩次。其苦況不單止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不能與之相比,早午晚輪更的護士不能相提並論,連出名虐待員工的四大會計師樓,也不至於連續工作三十幾個小時。個人認為,這種不人道的工時嚴重摧殘一個人的意志,磨滅一個醫生濟世為懷的熱誠,不單止剝奪了日常生活和興趣,連醫生本人的健康也剝削了,真是諷刺得很。這種極端疲勞的狀況下,加上醫院充斥著生離死別的慘淡氣氛,諸般壓力煎熬下,不發生醫療失誤事故已經是奇跡,要長期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幾乎絕不可能。
之所於要把新入職的醫生虐待至如斯地步,很明顯是為了最大化經濟成本效益的緣故。培訓一個醫生,花了這麼多人力物力,當然要在他有能力脫離建制之前(也就是開診所自立門戶)物盡其用。越是矜貴的專業人士,初入行時越容易被公司或政府抽光所有的時間生命,這不單止是醫生,在會計師和律師等行業也有這種情況。畢竟專業人士的培訓成本太貴了,這個社會寧願妄顧這些人的感受,也不願多花資源培訓多一點人才分擔他們的工作。相對而言,同在醫院工作,護士就沒有這樣要命的工時。因為護士所需的醫學知識沒有醫生般深入和詳細,其工資和培訓成本較低,跟醫生之間有著明顯的階級分野,所以每年招聘的人數可以遠多於醫生。因此,醫生和護士這對宿命的配搭,一個相對人工低、還得聽人呼喝指使,一個相對工時長、卻得肩負最大的責任,各有各的苦況,不能理解兼沒有共鳴,難怪醫生和護士永遠也是天敵,彼此怨恨爭吵不休。

從醫的社會地位
這個社會之所以對醫生如此要求,把醫生逼至為了工作廢寢忘餐的地步,完全是因為醫生的社會地位高崇,因此必須付出更多以回應社會的期望。究其原因,也是因為大家對醫生有一種難以忘捨的情意結,以致把醫生的地位大力抬高,甚至遠超過其本來應該身處的位份。
醫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職業,不論中國抑或西方,幾千年前就已經有醫生(大夫)的存在。可是,古時候中國的大夫,社會地位一點也不高。像扁鵲和華佗等名醫,之所以名得以經傳,也是因為他們在醫學造詣上有創新的研發(學者的職份),而不單止是因為他們醫好了多少個病人(醫生的職份)。北宋名相范仲淹小時候由於樂於助人,曾立志當一名大夫,希望醫好有需要的病人,身邊的朋友都覺得莫名奇妙,因為大夫並不見得是甚麼理想職業,大伙兒反而支持他考取功名在朝廷當宰相。後來,醫生這個職業逐漸變成越來越備受看重,我估計主要是因為病菌在人類社會中越來越放肆,為了保命,人類對現代醫學的需求日增,醫生作為人類與病菌之戰的前鋒,其重要性才越來越得到肯定。
根據《槍炮、病菌、鋼鐵》一書所述,現今最普遍的群聚疾病(例如流行性感冒、霍亂、痳疹等)是從人口密集的人類社群中才得以發展起來。遠古時代的狩獵採集部落,人口數量不足以讓群聚疾病長期繁衍和演化。要是一個只有數百人口的部落得了傳染病,病毒一下子感染全體人口,生病的人要嘛病死,要嘛康復之後產生抗體,於是沒有擴散空間的病毒必定在短期內絕跡。託近代如雨後春昏般湧現的城巿的洪福,群聚疾病的病原體在密集的人類社群有充裕的時間發展演化。像公元一世紀發生在羅馬的安東尼瘟疫,公元五四二年出現在歐洲的腺鼠疫,以及一三四六年名滿天下的黑死病,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巿肆虐。
因此,醫生的角色在封閉的農村,或許功效不致於太顯著,但在隨時大規模爆發疫症的大城巿,醫生就是保家衛國的戰士,理所當然備受尊崇了。古時候,各地城巿化的步伐遠不如今日之迅速,城巿與城巿之間的交流也遠不及今日之頻繁,故此把關病菌入侵大門的職責也不似今日般艱巨困難。更重要的是,古時的醫學技術發展不足以應對大規模擴散的群聚疾病,瘟疫蔓延就有如死神到訪,醫生們也束手無策。但是最近二百年醫學的進步,為醫生們提供大量跟疾病作戰的有效兵器。有了武器的支援,醫生們工作的成效比從前顯著多了,成了捍衛人類的常勝軍,越來越備受尊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。醫學的迅速發展,連帶一整個行業都冒起頭來,管您是牙醫還是獸醫,只要掛著醫生的名號,就是拯救生命的大軍之一員,能跟一眾救急扶危的醫生共享尊貴的榮譽。

從醫生的實質意義
以上數段嘗試約略從歷史角度,看醫生這行業的演化進程。可是,真正的醫生才不管這些。真正的醫生之所以能在嚴苛的工時和工作環境底下支持下去,除了優厚的薪酬和地位之外,不多不少,也基於心裡認同自己做的,是十分偉大和有意義的工作。
於是,我們不期然想到一個問題:救人一命是不是真的如此偉大?是不是真的如此有意義呢?別忘了,本來人人總有一死,只是遲早的問題。一個醫生花心機時間救活一個病人,並不代表他將來不會死,只是稍為延長其壽命罷了。可是生命若有定數,要躲的還總是躲不過。求生雖然是人的本能,但對於有些人來說,死得太早,還不及死得太晚更來得坎坷。在自殺率節節上升的當代社會,執著於「救人一命勝過七級浮屠」,說不定只是行醫者的一廂情願罷了。
即使不論這些特殊例子,單從醫病這個角度看醫生的職責,我們能夠斷言醫生的工作,比其他各行各業來得更偉大?更有意義嗎?畢竟一項工作的意義,不是一個永恒的標準,而是由從事的人自己賦予的。歷史上有很多有遠大抱負的大人物,都對醫學有一定的接觸,卻因為要救更多的人,放棄當醫生的打算。魯迅棄醫從文、孫中山熱心於革命,這些都是家傳戶喻的故事。

一個醫生,窮一生努力治病,頂多能救治幾千幾萬人。只是放眼世界,且不論一場戰爭,每每死傷幾百萬人不等,單是根據慈善團體的資料。非洲每7秒鐘就有一位孩子因飢餓或疾病而死去。換言之,非洲一天之內失救而死的兒童數目,甚至多於一個普通醫生窮一生所醫治的病人。談到人命的價值寶貴,大家還是寧願買樓買車也不願意掏腰包捐錢。畢竟非洲的人命不值錢嘛,香港的人命相對矜貴多了。同樣的醫療成本,要醫的話也先醫高度文明的香港人,這種才符合最大經濟效益。偉大的醫生在香港註冊行醫,延長香港人的壽命,自然對社會文明的前進作出偉大的貢獻了。至於在小時候,許下諾言要當無國界醫生的志願,還是回家玩NDS讓《超執刀》的月森醫生來實現吧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